摘 要:房建、市政、水利、公路等工程項目,參建各方的管理模式、方式、理念及制度體系等不同,管理中遇到的問題自然也不盡相同,但是項目履約中安全、進度、質量、商務等管理問題,他們之間又是息息相關。項目實施前期通常因政策處理、前期準備等因素,造成施工產值低下、投入多產出小等系列問題。本文結合數十個項目履約中出現的通病,反思項目管理前期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希望能有助大家打通前端管理中的最后一公里。
一、項目施工前期存在的主要突出問題
1、組織機構不健全,溝通機制不順暢。
新開工項目,承包商新組建的項目部往往存在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人員不到位等問題,項目前期便形成了各項工作拖延的局面,且對項目履約重點工作和注意事項不明確;加上參建各方處事方式方法互不熟悉、互不適應,一旦溝通不到位、承包商管理團隊能力偏弱的話,就極易演變成現場管理混亂、人心渙散、效率低下、進度滯后等現狀,最后形成參建各方矛盾升級、相互指責、投訴不斷等現象。
2、前期策劃流于形式,分包隊伍選擇不科學。
一是施工組織策劃理應是項目后期施工的參考書、指導手冊,但很多項目部都是為了滿足企業管理要求而編制,從而造成前期策劃缺乏可操作性而演變成抽屜文件。二是稅務策劃不合理,稅務策劃沒有與設備物資供應計劃、分包策劃等有效結合,致使稅負過高或過低,實際上是承包商在拿現金買分包商、供應商稅票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造成稅務風險,也對項目現金流產生較大影響。三是分包策劃不合理、分包商選定隨意或滯后,項目管理人員缺乏前瞻性,主要體現在分包方案的標段劃分不合理,有時甚至人為為了照顧關系而刻意定制標段,造成后期履約干擾和協調精力劇增。分包限價沒有與市場分包水平同步,分包單價過高或過低的不平衡報價現象普遍存在。分包商引進不科學,引進的分包商在業績、資金實力、履約能力、信譽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實施中分包阻工鬧事現象屢禁不止,經濟糾紛損失加大。“以包代管”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對分包商的管控及服務意識。
3、存在不平衡報價或漏項,合同風險分析不及時。
在投標限價、編標時間短、編標人員業務能力參次不齊等因素下,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投標報價不平衡,措施費漏計取等問題。項目管理人員前期往往對合同風險分析不重視,特別是盈虧點風險普遍不到位,存在干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有的甚至碰到問題了還是不去看合同約定,僅憑工作經驗判斷是否達成變更索賠條件。
4、前期履約不夠重視,關鍵路線沒有把控好。
項目進度計劃沒有隨著項目投資變化、政策影響等實際而及時調整,或指定的進度計劃不具有可操作性。據不完全統計,能按合同工期完工的項目普通不到50%,有些企業統計的按期完工率甚至不到30%,說明工期延長是目前在建工程的普遍現象。涉及到征地、環保等政策性問題的項目,前期履約滯后現象普通存在,都是靠中后期趕工、搶工來彌補,這不僅大幅增加成本,也不利于安全、質量管理。線性工程的征地問題,承包商對工作面的“等、靠、要”現象普遍,往往追進合同責任區分的牛角尖,最后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5、材料核銷工作未有效開展,重要設備管理不到位。
一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各級環保督察加大,同步帶來了鋼筋、水泥、砂石料等價格大幅上漲甚至翻倍,但工程合同工期往往是兩三年甚至更長,材料漲價風險巨大。按照建筑業慣例,材料調價補差承包商往往需承擔信息價±5%(有的合同為±10%)以內部分的價格風險。假如按±5%可調差、材料占比40%來分析,那么不調價部分造成的材料虧損就影響項目凈利潤兩個百分點。目前全國建筑業利潤率約為2.8--2.9%,可見材差對項目盈虧影響之大。同時,材料用量如何控制在定額、招標文件等規定的損耗之內也是關鍵,但目前很多項目的材料管理和核銷工作往往不到位。二是對重大設備采取企業新購還是租賃缺乏系統評估論證,最后造成租金大于設備原值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二、對策及建議
1、健全組織機構體系,加大溝通協調力度。
承包商項目一旦中標后,需迅速組建高效的管理團隊,關鍵崗位人員需及時到位并盡量配強,但項目人員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濫竽充數。建議中標后立即組建項目前期專家團隊,幫助項目部理順項目策劃、分包方案及招標、主要施工方案編報等相關工作,明確履約中各業務重點工作和注意事項。承包商需與監理、設計、業主等參建人員,通過主動匯報、討論會、聯歡活動等方式加強溝通交流,溝通中要做到言語誠懇、換位思考、認真聆聽,及早揭示問題和解決問題;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商議解決問題的措施及辦法,抓大放小,從粗到細的去解決問題。遇到問題以事實為依據,理清厲害關系和前因后果,主要爭議問題需想法設法取得對方理解和支持。
2、做實做細前期策劃,強化分包管控。
一是項目施工組織前期策劃需由項目經理牽頭,技術、經營等具體實施人員參與編制,項目上級管理單位及總部相關職能部門審查把關,提升策劃書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性。二是稅務策劃需與設備物資、經營商務等人員共同商議測算編制,結合分包方式不同而確定相應稅率,做到承包商及分包商的稅負水平合理。三是分包標段劃分由項目經理負責,組織技術、施工、經營等人員商定,把握不準的可以讓總部相關專家參與商定。標段劃分需以利于項目實施為前提,隊伍宜少不宜多,但又需在相關關鍵工程做好制約權衡。四是分包限價需結合項目所在地市場環境、分包項目邊界條件,參照企業類似分包價來編制;分包限價需由項目部上級管理單位審核把關,必要時報總部職能部門審核把關。企業總部需結合招標權限實施真招標、真比價,并建立健全分包價格信息庫、分包指導價等。五是加強分包合同管理,強化合同管理意識,足額收繳履約保證金,對分包商開展相關盡職調查,建立健全分包商履約信用評價機制和黑名單淘汰機制。
3、做好項目前期盈虧點分析,增強成本控制意識。
承包商需在中標后,在分包招標時做好投標時不平衡報價的“二次”平衡,在制定施工方案時應盡量對潛虧項目進行優化。例如廣西片區項目,通過二次平衡分包價有效降低了經營風險。施工企業參建工程除了創造社會效益外,經濟效益更是企業自身生存的基礎,故前期對項目盈虧點的分析測算顯得尤為重要,項目部應重點考慮如何把預期效益留住并多創效益。項目部各級管理人員需強化成本意識和建立全員經營意識,承包商對項目部要完善和發揮好業績考核“指揮棒”的激勵約束作用,要建立效益升收入升、效益降收入降的薪酬機制。
4、高度重視前期履約進度,確保工程按期完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個項目的前期履約同樣非常重要。項目部需建立履約超前意識、具備各項工作主動推進思維。在目前建造業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的市場環境下,項目想要提升盈利能力靠的是現場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管理。項目能否按期或提前完工是關鍵所在,因為工期延長勢必加大各方管理成本和資源投入,也會帶來分包商、供應商的經濟糾紛增多,故在確保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前期應抓緊施工多出產值以降低現場管理成本。
5、加大材料價格調研分析,強化材料核銷管理。
材料費用占項目造價一般在30-50%之間,如此之重的比例可見材料采購和核銷工作的重要性。承包商因制定材料核銷管理制度,明確核銷表單格式及要求,項目部嚴格開展月度或季度材料核銷工作,分析超耗、欠耗原因并及時堵漏。建議有條件的企業可借助智能報表系統等信息化手段來管理。 項目部需做好材料調價補差工作,必要時鋼材、水泥等可以采取購買期貨等方式來降低材料波動風險。加大設備物資管理,前期對主要設備物資的供應方式、時間、數量等進行明確和約定。
結束語:項目前期管理中還可能存在其他的主要問題,但相信項目實施中除了個別重大技術難題外,在練好內功、強化溝通、精細管理的基礎上,大家各司其職,多份責任心,把每項工作都當作自家事來做,當作自己事業來做,那么相信管理中的系列問題都將不再是難題,相關問題也相信會迎刃而解。
一、項目施工前期存在的主要突出問題
1、組織機構不健全,溝通機制不順暢。
新開工項目,承包商新組建的項目部往往存在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人員不到位等問題,項目前期便形成了各項工作拖延的局面,且對項目履約重點工作和注意事項不明確;加上參建各方處事方式方法互不熟悉、互不適應,一旦溝通不到位、承包商管理團隊能力偏弱的話,就極易演變成現場管理混亂、人心渙散、效率低下、進度滯后等現狀,最后形成參建各方矛盾升級、相互指責、投訴不斷等現象。
2、前期策劃流于形式,分包隊伍選擇不科學。
一是施工組織策劃理應是項目后期施工的參考書、指導手冊,但很多項目部都是為了滿足企業管理要求而編制,從而造成前期策劃缺乏可操作性而演變成抽屜文件。二是稅務策劃不合理,稅務策劃沒有與設備物資供應計劃、分包策劃等有效結合,致使稅負過高或過低,實際上是承包商在拿現金買分包商、供應商稅票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造成稅務風險,也對項目現金流產生較大影響。三是分包策劃不合理、分包商選定隨意或滯后,項目管理人員缺乏前瞻性,主要體現在分包方案的標段劃分不合理,有時甚至人為為了照顧關系而刻意定制標段,造成后期履約干擾和協調精力劇增。分包限價沒有與市場分包水平同步,分包單價過高或過低的不平衡報價現象普遍存在。分包商引進不科學,引進的分包商在業績、資金實力、履約能力、信譽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實施中分包阻工鬧事現象屢禁不止,經濟糾紛損失加大。“以包代管”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對分包商的管控及服務意識。
3、存在不平衡報價或漏項,合同風險分析不及時。
在投標限價、編標時間短、編標人員業務能力參次不齊等因素下,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投標報價不平衡,措施費漏計取等問題。項目管理人員前期往往對合同風險分析不重視,特別是盈虧點風險普遍不到位,存在干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有的甚至碰到問題了還是不去看合同約定,僅憑工作經驗判斷是否達成變更索賠條件。
4、前期履約不夠重視,關鍵路線沒有把控好。
項目進度計劃沒有隨著項目投資變化、政策影響等實際而及時調整,或指定的進度計劃不具有可操作性。據不完全統計,能按合同工期完工的項目普通不到50%,有些企業統計的按期完工率甚至不到30%,說明工期延長是目前在建工程的普遍現象。涉及到征地、環保等政策性問題的項目,前期履約滯后現象普通存在,都是靠中后期趕工、搶工來彌補,這不僅大幅增加成本,也不利于安全、質量管理。線性工程的征地問題,承包商對工作面的“等、靠、要”現象普遍,往往追進合同責任區分的牛角尖,最后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5、材料核銷工作未有效開展,重要設備管理不到位。
一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各級環保督察加大,同步帶來了鋼筋、水泥、砂石料等價格大幅上漲甚至翻倍,但工程合同工期往往是兩三年甚至更長,材料漲價風險巨大。按照建筑業慣例,材料調價補差承包商往往需承擔信息價±5%(有的合同為±10%)以內部分的價格風險。假如按±5%可調差、材料占比40%來分析,那么不調價部分造成的材料虧損就影響項目凈利潤兩個百分點。目前全國建筑業利潤率約為2.8--2.9%,可見材差對項目盈虧影響之大。同時,材料用量如何控制在定額、招標文件等規定的損耗之內也是關鍵,但目前很多項目的材料管理和核銷工作往往不到位。二是對重大設備采取企業新購還是租賃缺乏系統評估論證,最后造成租金大于設備原值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二、對策及建議
1、健全組織機構體系,加大溝通協調力度。
承包商項目一旦中標后,需迅速組建高效的管理團隊,關鍵崗位人員需及時到位并盡量配強,但項目人員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濫竽充數。建議中標后立即組建項目前期專家團隊,幫助項目部理順項目策劃、分包方案及招標、主要施工方案編報等相關工作,明確履約中各業務重點工作和注意事項。承包商需與監理、設計、業主等參建人員,通過主動匯報、討論會、聯歡活動等方式加強溝通交流,溝通中要做到言語誠懇、換位思考、認真聆聽,及早揭示問題和解決問題;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商議解決問題的措施及辦法,抓大放小,從粗到細的去解決問題。遇到問題以事實為依據,理清厲害關系和前因后果,主要爭議問題需想法設法取得對方理解和支持。
2、做實做細前期策劃,強化分包管控。
一是項目施工組織前期策劃需由項目經理牽頭,技術、經營等具體實施人員參與編制,項目上級管理單位及總部相關職能部門審查把關,提升策劃書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性。二是稅務策劃需與設備物資、經營商務等人員共同商議測算編制,結合分包方式不同而確定相應稅率,做到承包商及分包商的稅負水平合理。三是分包標段劃分由項目經理負責,組織技術、施工、經營等人員商定,把握不準的可以讓總部相關專家參與商定。標段劃分需以利于項目實施為前提,隊伍宜少不宜多,但又需在相關關鍵工程做好制約權衡。四是分包限價需結合項目所在地市場環境、分包項目邊界條件,參照企業類似分包價來編制;分包限價需由項目部上級管理單位審核把關,必要時報總部職能部門審核把關。企業總部需結合招標權限實施真招標、真比價,并建立健全分包價格信息庫、分包指導價等。五是加強分包合同管理,強化合同管理意識,足額收繳履約保證金,對分包商開展相關盡職調查,建立健全分包商履約信用評價機制和黑名單淘汰機制。
3、做好項目前期盈虧點分析,增強成本控制意識。
承包商需在中標后,在分包招標時做好投標時不平衡報價的“二次”平衡,在制定施工方案時應盡量對潛虧項目進行優化。例如廣西片區項目,通過二次平衡分包價有效降低了經營風險。施工企業參建工程除了創造社會效益外,經濟效益更是企業自身生存的基礎,故前期對項目盈虧點的分析測算顯得尤為重要,項目部應重點考慮如何把預期效益留住并多創效益。項目部各級管理人員需強化成本意識和建立全員經營意識,承包商對項目部要完善和發揮好業績考核“指揮棒”的激勵約束作用,要建立效益升收入升、效益降收入降的薪酬機制。
4、高度重視前期履約進度,確保工程按期完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個項目的前期履約同樣非常重要。項目部需建立履約超前意識、具備各項工作主動推進思維。在目前建造業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的市場環境下,項目想要提升盈利能力靠的是現場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管理。項目能否按期或提前完工是關鍵所在,因為工期延長勢必加大各方管理成本和資源投入,也會帶來分包商、供應商的經濟糾紛增多,故在確保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前期應抓緊施工多出產值以降低現場管理成本。
5、加大材料價格調研分析,強化材料核銷管理。
材料費用占項目造價一般在30-50%之間,如此之重的比例可見材料采購和核銷工作的重要性。承包商因制定材料核銷管理制度,明確核銷表單格式及要求,項目部嚴格開展月度或季度材料核銷工作,分析超耗、欠耗原因并及時堵漏。建議有條件的企業可借助智能報表系統等信息化手段來管理。 項目部需做好材料調價補差工作,必要時鋼材、水泥等可以采取購買期貨等方式來降低材料波動風險。加大設備物資管理,前期對主要設備物資的供應方式、時間、數量等進行明確和約定。
結束語:項目前期管理中還可能存在其他的主要問題,但相信項目實施中除了個別重大技術難題外,在練好內功、強化溝通、精細管理的基礎上,大家各司其職,多份責任心,把每項工作都當作自家事來做,當作自己事業來做,那么相信管理中的系列問題都將不再是難題,相關問題也相信會迎刃而解。
來源://www.water12.com/news_detail.asp?id=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