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做好在建工程施工產業鏈與項目材料設備供應鏈在內循環中智能融合,利用好受疫情影響對項目材料價格變幅震蕩走勢,在危機中育新機,聯防聯控各項目材料的精細化管理,做好項目主要材料核銷及補差工作,聚焦經營高質量發展目標,提升智慧經營管理水平,激發項目降本增效新動力。
1、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符合標準。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壓艙石,是項目成本的穩壓器,約占項目施工成本的40%左右。材料用量的變動、材料價格的波動,對施工成本影響都是極大的。公司2020新版《項目材料核銷管理》標準的印發,堅持明重點、立標桿、樹典型、取實效導向,以系統性思維統籌項目材料管理工作,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業務流程、重點工作已經明確。在建25個項目材料核銷的重要窗口建設穩步推進,各項目經理、總經濟師扛起責任,既有責任擔當之勇、又有精準核銷之智,既有駕控核銷之謀、又有補差增效之能,切實把材料核銷及補差工作落到實處。
通過標準引領,數字智能融合,心存對市場的敬畏與尊重,聚集項目材料核銷的每個環節,破解項目材料核銷的痛點及補差難點。從上半年重點項目材料核銷結果分析,主要材料實際成本比預算成本仍然嚴峻,部分材料庫存量占比高、已完未結占比大、超耗率異常,部分材料采購價格超預算價,材料價格呈上漲趨勢。反映了材料庫存管理弱、已完未結滯后、過程監管還不精細,材料補價差工作任重道遠。
2、畫好核銷工筆畫 建好補差重要窗口。
為進一步推進數字化經營,規范項目材料核銷補差的路徑,優化工作流程,算清材料核銷的三個變量,掌握材料補差的三種價格,建好四本智能賬,實現平臺智能互聯共享,把握好材料價格睛雨表,抓住材料市場風向標,進而推進數字經營平臺,建好材料核銷補差的重要窗口。
材料核銷:是指對項目投入工程中各種材料的消耗量,按照不同材料分類統計結算應耗量和實際消耗量,并對核銷數據進行分析。分為對上(業主)核銷各對下施工隊(分包方)核銷二種形式。材料價差:是指根據合同(補充協議)規定,在施工期間可調材料價格增幅超出風險系數,按周期調整材料差價。
2.1 算清三個變量:結算應耗量、實際消耗量、采購供應量
結算應耗量:是指根據合同文件、設計圖紙及變更,按照設計工程量(及已完未結)和合同規定的材料單耗率和損耗率指標計算得出。實際消耗量:是指在結算周期內領用量扣除庫存量所需材料量工程施工的消耗量。采購供應量:是指計劃市場采購的材料數量。
三個量的量級關系:采購供應量>實際消耗量>結算應耗量。
2.2 掌握三種價格:材料信息價格、材料預算價格、材料采購價格
材料信息價格:是政府造價主管部門根據各類典型工程材料用量和社會供貨量,通過市場調研經過加權平均計算得到的平均價格,屬于社會平均價格。材料信息價格=原價+運雜費(市內平均)+采購保管費。材料預算價格:是編制工程造價文件(預算)時采用的價格,應為工程所在地社會調查價格。材料預算價格=原價+運雜費+采購保管費 。材料采購價格:指材料的市場價格,或出廠價(原價),不包括采購保管費。
三個價格的高低關系:預算價格>信息價格>采購價格
2.3 建好四本智能賬,實現平臺互聯共享
材料結算應耗量臺賬:是依據當期對上結算工程量,合同約定材料單耗、砼配合比、損耗率等,計算出當期材料應耗量及累計應耗量臺賬(報表結算期同步)。是材料核銷及補差的基礎性工作,反映當期材料結算應耗量。項目中標后組織人員建賬,分析核銷補差特點。當期結算應耗量=批復工程量*材料單耗。已完未結耗量=已完末結工程量*材料單耗(是動態量)。
信息價補差臺賬:是依據合同補差范圍、基期價格、風險系數、報告期信息價格、補差周期等,計算出當期材料按信息價補差金額及累計補價差金額臺賬。反映的是項目材料價格的社會平均水平,無論是零價供應材料、合同約定不調價項目,所有項目都必須建立按信息價補差臺賬,訂閱當地《**市造價信息》,同時與造價部分有業務聯系。項目風險系數超過5%要啟動補差價預案。當期材料補差金額=結算應耗量*【平均信息價-(基準信息價*(1±風險系數))】。
材料進銷存臺賬:是指材料的采購(進)--入庫(存)--核銷(銷)的動態管理過程臺賬。進:指詢價采購到入庫與付款的過程;銷:指核銷到出庫與收款的過程;存:指領料盤點等影響庫存數量的過程。進銷存管理是集采購、核銷、庫存管理和應收、應付款管理為一體。
量價費差異臺賬:是反映材料預算成本與材料實際成本的節超指標。當期材料的采購量、庫存量、采購價要經三方復核。已完未結量、庫存量對成本影響較大。材料成本節/超(+/-,元)=結算成本(預算價*結算應耗量)-實際成本(采購價*實際耗用量)。
四本賬的智能關聯:結算應耗量>信息價補差>進銷存>量價費差異
2.4、應用核銷成果、提升經營效益
在每個核銷期的結算應耗量與當期計劃量對比,當期計劃量與當期實際消耗量對比,當期實際消耗量與實際出庫量對比,分析消耗量超過(或低于)核定消耗量5%,屬異常超(欠)耗,應重點分析是否存在以下情形,并啟動索賠預案。
①材料超耗原因分析:現場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損失浪費、不按施工計劃挪用串項、現場存放不當造成物資外流、下一施工工序備料準備、統計結算滯后(已完未結)、臨建計量不準、工程量發生變化。
②材料欠耗原因分析:降低施工標準投料、當期工程量統計偏大、超結、虛結工程量對物料投入統計不足、施工工藝水平提高、有意偷工減料、私自挪用、惡意串項、庫存材料、在加工材料盤點不準(要評估對工程質量的影響)。
③成本核銷分析:當實際成本超過與結算成本時要重點分析:投標預算價低于投標時市場價;采購價格高于市場信息價;市場材料價格上漲5%以上(分析能否向業主調差);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浪費;已完工程量計量有誤;有已完未結(如超挖、混凝土超填)等。
3、優化項目營商環境 穩住經營基本盤
當前材料價格變動較大,各地也紛紛出臺材料調價的文件和政策,各項目要把握好時機,解讀好政策的精神并應用到工程材料補差上。在實際工作中,不論是在何處工作,收集哪個地方資料,都應盡快了解、適應、熟悉當地的編制習慣與方法,堅持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3.1 熟悉材料調價方法,掌握補差時機與技巧
因合同約定不同,建筑工程材料調價方法也不同,常見的四種材料調價方法,在實際工作運用中經常遇到,這就要求我們預算編制人員能熟練掌握并運用。
①按實調整法:工程項目所在地材料的實際采購價(甲乙雙方核定后),按相應材料定額預算價格和定額含量,抽料抽量進行調整計算價差的一種方法。材料單價價差=實際價格(信息價或雙方認可價格)- 定額材料價格。 材料價差調整額=該種材料在工程中合計耗用量×材料單價價差。
優點:補差準確,合理,實事求是。
②綜合系數調差法:按照當地工程造價管理部門測算的綜合調差系數調整工程材料價差。材料調差系數=Σ×K1(各種材料價差)K2。 材料價差調整金額=綜合價差系數×預算定額直接費。
優點:操作簡便,快速易行,但過于依賴造價管理部門綜合系數的測量。
③按實調整與綜合系數相結合。
③價格指數調整法:按照當地造價管理部門公布的當期建筑材料價格或價差指數逐一調整工程材料價差的方法。屬于抽量補差,計算量大且復雜。
優點:能及時反映建材價格的變化,準確性好,適應建筑工程動態管理。
以好四種調差方法,要結合合同條款、項目實際情況進行策劃分析材料調價方法,匠心創財富,精細出實效。
3.2 解讀材料調價政策 實現雙方同頻共振
材料價格風險是工程建設施工階段發承包雙方在招投標活動和工程履約過程中面臨的一種客觀存在的、可能帶來損失的不確定的風險。材料漲跌是不以雙方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簽約雙方均無法預知合同履行過程中材料是漲還是跌。工程造價計價中推行風險共擔和合理分攤原則,體現交易的公平性。材料風險選擇一般有三種:招標文件有約定(范圍與幅度)的調整;合同中無約定,超過基準價±15%部分的調整;風險包干取值在±5%范圍。
建設工程發承包雙方應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在招標文件、合同中合理設置計價風險條款,約定風險范圍、幅度及超出幅度后的調整辦法。不得采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或類似語句規定計價中的風險內容及范圍。合同中未對材料價格風險進行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發承包雙方可在協商基礎上,按照以下原則調整工程造價,并簽訂補充協議。
①調整范圍:鋼材、木材、水泥、混凝土、砂、碎石、石材等。②價格波動:幅度在±5%以內的不調整;波動幅度超出±5%的,超出部分調整材料價差。③調整辦法:采用造價信息進行價格調整。
工期延誤期間價款調整:①因發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誤的,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上漲價差由發包人承擔,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下降價差由承包人受益。②因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誤的,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上漲價差由承包人承擔,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下降價差由發包人受益。
合同中已經采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或類似語句對材料價格風險進行了明確約定,但在施工過程中發生了合同簽訂時雙方不能正常預見的外部因素,材料價格產生大幅波動,繼續履約對合同一方存在明顯困難、顯失公平時,為保證建設項目順利實施,發承包雙方可參照有關規定,合理分攤風險,協商調整材料價差,并簽訂補充協議。
例某水利工程材料補差文件。項目背景:合同價約2億元,材料不調價,合同工期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共28個月,實際預計2020年12月完工,延期約24個月。
調差范圍:鋼材、水泥、砂、碎石、塊石、汽柴油六大主材。
風險幅度: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合同工期內風險幅度值5%;第二階段:通水目標2020年6月30日。實現--風險幅度值10%、末實現--風險幅度值20%;第三階段:通水目標工期后。材料上漲不調差;材料下跌扣回價差。
計算方法:單耗以清單或定額,取低值;耗用量=單耗*審定工程量。基準價格:以投標前信息價或標書預算價,取高值。現行價格:省建設定額站發布的工程所在地的信息價格。
補充協議:自開工至2019年9月按5%的風險幅度值已補差。后續風險幅度值有待博弈。
3.3 現金流賦能 加快形成材料進銷存新格局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脈,而材料是工程的骨架,二者只有循環流動起來才能產生項目效益。在當前大循環的背景下,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讓材料庫存和工程存貨(未完施工)快速高質量地流動起來,才能擁有強壯的現金流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抵御現金流風險。
現金流賦能材料進銷存精細化管理。讓每個材料都貼上數字化的標簽,通過現金流賦能,清晰直觀的了解材料進銷存各環節的現狀,從而洞察材料管理上的問題,解決項目材料款超付問題。同時對材料進銷存的精細化現金流分析管理,告別拍腦門決策材料現金流的困境。
現金流賦能材料進銷存系統化管理。隨著項目組織結構與材料業務規模的擴大,管理流程越來越復雜,材料現金流的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大,大多數項目對材料進銷存管理工作不完善,無法準確的控制材料現金流的風險。但通過對材料系統化的現金流賦能來控制現金流風險,形成材料進銷存新格局。
4、結語
當下項目材料核銷痛點多、材料補差難點多,項目提質增效壓力大。如何抓住內循環機遇,內循環讓現金流流起來、讓材料物資流流起來、讓項目存貨流起來。用現金流思維(指現金流轉得越快賺錢效率就越高),對現金流賦能,加快形成材料進銷存數字化發展新格局。
1、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符合標準。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壓艙石,是項目成本的穩壓器,約占項目施工成本的40%左右。材料用量的變動、材料價格的波動,對施工成本影響都是極大的。公司2020新版《項目材料核銷管理》標準的印發,堅持明重點、立標桿、樹典型、取實效導向,以系統性思維統籌項目材料管理工作,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業務流程、重點工作已經明確。在建25個項目材料核銷的重要窗口建設穩步推進,各項目經理、總經濟師扛起責任,既有責任擔當之勇、又有精準核銷之智,既有駕控核銷之謀、又有補差增效之能,切實把材料核銷及補差工作落到實處。
通過標準引領,數字智能融合,心存對市場的敬畏與尊重,聚集項目材料核銷的每個環節,破解項目材料核銷的痛點及補差難點。從上半年重點項目材料核銷結果分析,主要材料實際成本比預算成本仍然嚴峻,部分材料庫存量占比高、已完未結占比大、超耗率異常,部分材料采購價格超預算價,材料價格呈上漲趨勢。反映了材料庫存管理弱、已完未結滯后、過程監管還不精細,材料補價差工作任重道遠。
2、畫好核銷工筆畫 建好補差重要窗口。
為進一步推進數字化經營,規范項目材料核銷補差的路徑,優化工作流程,算清材料核銷的三個變量,掌握材料補差的三種價格,建好四本智能賬,實現平臺智能互聯共享,把握好材料價格睛雨表,抓住材料市場風向標,進而推進數字經營平臺,建好材料核銷補差的重要窗口。
材料核銷:是指對項目投入工程中各種材料的消耗量,按照不同材料分類統計結算應耗量和實際消耗量,并對核銷數據進行分析。分為對上(業主)核銷各對下施工隊(分包方)核銷二種形式。材料價差:是指根據合同(補充協議)規定,在施工期間可調材料價格增幅超出風險系數,按周期調整材料差價。
2.1 算清三個變量:結算應耗量、實際消耗量、采購供應量
結算應耗量:是指根據合同文件、設計圖紙及變更,按照設計工程量(及已完未結)和合同規定的材料單耗率和損耗率指標計算得出。實際消耗量:是指在結算周期內領用量扣除庫存量所需材料量工程施工的消耗量。采購供應量:是指計劃市場采購的材料數量。
三個量的量級關系:采購供應量>實際消耗量>結算應耗量。
2.2 掌握三種價格:材料信息價格、材料預算價格、材料采購價格
材料信息價格:是政府造價主管部門根據各類典型工程材料用量和社會供貨量,通過市場調研經過加權平均計算得到的平均價格,屬于社會平均價格。材料信息價格=原價+運雜費(市內平均)+采購保管費。材料預算價格:是編制工程造價文件(預算)時采用的價格,應為工程所在地社會調查價格。材料預算價格=原價+運雜費+采購保管費 。材料采購價格:指材料的市場價格,或出廠價(原價),不包括采購保管費。
三個價格的高低關系:預算價格>信息價格>采購價格
2.3 建好四本智能賬,實現平臺互聯共享
材料結算應耗量臺賬:是依據當期對上結算工程量,合同約定材料單耗、砼配合比、損耗率等,計算出當期材料應耗量及累計應耗量臺賬(報表結算期同步)。是材料核銷及補差的基礎性工作,反映當期材料結算應耗量。項目中標后組織人員建賬,分析核銷補差特點。當期結算應耗量=批復工程量*材料單耗。已完未結耗量=已完末結工程量*材料單耗(是動態量)。
信息價補差臺賬:是依據合同補差范圍、基期價格、風險系數、報告期信息價格、補差周期等,計算出當期材料按信息價補差金額及累計補價差金額臺賬。反映的是項目材料價格的社會平均水平,無論是零價供應材料、合同約定不調價項目,所有項目都必須建立按信息價補差臺賬,訂閱當地《**市造價信息》,同時與造價部分有業務聯系。項目風險系數超過5%要啟動補差價預案。當期材料補差金額=結算應耗量*【平均信息價-(基準信息價*(1±風險系數))】。
材料進銷存臺賬:是指材料的采購(進)--入庫(存)--核銷(銷)的動態管理過程臺賬。進:指詢價采購到入庫與付款的過程;銷:指核銷到出庫與收款的過程;存:指領料盤點等影響庫存數量的過程。進銷存管理是集采購、核銷、庫存管理和應收、應付款管理為一體。
量價費差異臺賬:是反映材料預算成本與材料實際成本的節超指標。當期材料的采購量、庫存量、采購價要經三方復核。已完未結量、庫存量對成本影響較大。材料成本節/超(+/-,元)=結算成本(預算價*結算應耗量)-實際成本(采購價*實際耗用量)。
四本賬的智能關聯:結算應耗量>信息價補差>進銷存>量價費差異
2.4、應用核銷成果、提升經營效益
在每個核銷期的結算應耗量與當期計劃量對比,當期計劃量與當期實際消耗量對比,當期實際消耗量與實際出庫量對比,分析消耗量超過(或低于)核定消耗量5%,屬異常超(欠)耗,應重點分析是否存在以下情形,并啟動索賠預案。
①材料超耗原因分析:現場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損失浪費、不按施工計劃挪用串項、現場存放不當造成物資外流、下一施工工序備料準備、統計結算滯后(已完未結)、臨建計量不準、工程量發生變化。
②材料欠耗原因分析:降低施工標準投料、當期工程量統計偏大、超結、虛結工程量對物料投入統計不足、施工工藝水平提高、有意偷工減料、私自挪用、惡意串項、庫存材料、在加工材料盤點不準(要評估對工程質量的影響)。
③成本核銷分析:當實際成本超過與結算成本時要重點分析:投標預算價低于投標時市場價;采購價格高于市場信息價;市場材料價格上漲5%以上(分析能否向業主調差);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浪費;已完工程量計量有誤;有已完未結(如超挖、混凝土超填)等。
3、優化項目營商環境 穩住經營基本盤
當前材料價格變動較大,各地也紛紛出臺材料調價的文件和政策,各項目要把握好時機,解讀好政策的精神并應用到工程材料補差上。在實際工作中,不論是在何處工作,收集哪個地方資料,都應盡快了解、適應、熟悉當地的編制習慣與方法,堅持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3.1 熟悉材料調價方法,掌握補差時機與技巧
因合同約定不同,建筑工程材料調價方法也不同,常見的四種材料調價方法,在實際工作運用中經常遇到,這就要求我們預算編制人員能熟練掌握并運用。
①按實調整法:工程項目所在地材料的實際采購價(甲乙雙方核定后),按相應材料定額預算價格和定額含量,抽料抽量進行調整計算價差的一種方法。材料單價價差=實際價格(信息價或雙方認可價格)- 定額材料價格。 材料價差調整額=該種材料在工程中合計耗用量×材料單價價差。
優點:補差準確,合理,實事求是。
②綜合系數調差法:按照當地工程造價管理部門測算的綜合調差系數調整工程材料價差。材料調差系數=Σ×K1(各種材料價差)K2。 材料價差調整金額=綜合價差系數×預算定額直接費。
優點:操作簡便,快速易行,但過于依賴造價管理部門綜合系數的測量。
③按實調整與綜合系數相結合。
③價格指數調整法:按照當地造價管理部門公布的當期建筑材料價格或價差指數逐一調整工程材料價差的方法。屬于抽量補差,計算量大且復雜。
優點:能及時反映建材價格的變化,準確性好,適應建筑工程動態管理。
以好四種調差方法,要結合合同條款、項目實際情況進行策劃分析材料調價方法,匠心創財富,精細出實效。
3.2 解讀材料調價政策 實現雙方同頻共振
材料價格風險是工程建設施工階段發承包雙方在招投標活動和工程履約過程中面臨的一種客觀存在的、可能帶來損失的不確定的風險。材料漲跌是不以雙方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簽約雙方均無法預知合同履行過程中材料是漲還是跌。工程造價計價中推行風險共擔和合理分攤原則,體現交易的公平性。材料風險選擇一般有三種:招標文件有約定(范圍與幅度)的調整;合同中無約定,超過基準價±15%部分的調整;風險包干取值在±5%范圍。
建設工程發承包雙方應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在招標文件、合同中合理設置計價風險條款,約定風險范圍、幅度及超出幅度后的調整辦法。不得采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或類似語句規定計價中的風險內容及范圍。合同中未對材料價格風險進行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發承包雙方可在協商基礎上,按照以下原則調整工程造價,并簽訂補充協議。
①調整范圍:鋼材、木材、水泥、混凝土、砂、碎石、石材等。②價格波動:幅度在±5%以內的不調整;波動幅度超出±5%的,超出部分調整材料價差。③調整辦法:采用造價信息進行價格調整。
工期延誤期間價款調整:①因發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誤的,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上漲價差由發包人承擔,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下降價差由承包人受益。②因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誤的,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上漲價差由承包人承擔,延誤期間發生的材料價格下降價差由發包人受益。
合同中已經采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或類似語句對材料價格風險進行了明確約定,但在施工過程中發生了合同簽訂時雙方不能正常預見的外部因素,材料價格產生大幅波動,繼續履約對合同一方存在明顯困難、顯失公平時,為保證建設項目順利實施,發承包雙方可參照有關規定,合理分攤風險,協商調整材料價差,并簽訂補充協議。
例某水利工程材料補差文件。項目背景:合同價約2億元,材料不調價,合同工期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共28個月,實際預計2020年12月完工,延期約24個月。
調差范圍:鋼材、水泥、砂、碎石、塊石、汽柴油六大主材。
風險幅度: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合同工期內風險幅度值5%;第二階段:通水目標2020年6月30日。實現--風險幅度值10%、末實現--風險幅度值20%;第三階段:通水目標工期后。材料上漲不調差;材料下跌扣回價差。
計算方法:單耗以清單或定額,取低值;耗用量=單耗*審定工程量。基準價格:以投標前信息價或標書預算價,取高值。現行價格:省建設定額站發布的工程所在地的信息價格。
補充協議:自開工至2019年9月按5%的風險幅度值已補差。后續風險幅度值有待博弈。
3.3 現金流賦能 加快形成材料進銷存新格局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脈,而材料是工程的骨架,二者只有循環流動起來才能產生項目效益。在當前大循環的背景下,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讓材料庫存和工程存貨(未完施工)快速高質量地流動起來,才能擁有強壯的現金流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抵御現金流風險。
現金流賦能材料進銷存精細化管理。讓每個材料都貼上數字化的標簽,通過現金流賦能,清晰直觀的了解材料進銷存各環節的現狀,從而洞察材料管理上的問題,解決項目材料款超付問題。同時對材料進銷存的精細化現金流分析管理,告別拍腦門決策材料現金流的困境。
現金流賦能材料進銷存系統化管理。隨著項目組織結構與材料業務規模的擴大,管理流程越來越復雜,材料現金流的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大,大多數項目對材料進銷存管理工作不完善,無法準確的控制材料現金流的風險。但通過對材料系統化的現金流賦能來控制現金流風險,形成材料進銷存新格局。
4、結語
當下項目材料核銷痛點多、材料補差難點多,項目提質增效壓力大。如何抓住內循環機遇,內循環讓現金流流起來、讓材料物資流流起來、讓項目存貨流起來。用現金流思維(指現金流轉得越快賺錢效率就越高),對現金流賦能,加快形成材料進銷存數字化發展新格局。